2015-05-31 22:58来源:互联网作者:上海管理员
摘要:
随着国际交流以及出国留学趋势越演越烈,当今时代也在呼吁更多既传承中国文化又接轨世界思维的“双文化人才”。那么,学生和家长如何把握留学契机,实现从双语人才向双文化人才的晋级呢?
为了让学生和家长更加清楚并积极应对这一趋势,5月30日,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联袂上海七宝德怀特中学及外滩教育,共同举办“从双语人才到双文化人才”践行国际教育之中国道路的高端论坛。近千名家长与学生现场聆听了新航道总裁兼校长胡敏教授及上海七宝德怀特中学美方校长龙梅带来的教育饕餮盛宴,以下是本次论坛的核心分享内容。
什么是双文化人才?
正如本次论坛主持人《外滩画报》执行总编辑田健东博士所说,中国越来越重视双语人才的培养,但双文化人才,却鲜少被提及。“互联网+”时代,家长希望孩子能放眼世界找到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双语”帮孩子进入世界舞台,但打破语言障碍实际只是步,最终能让孩子在这个舞台上自由“实现”自己的,一定是语言背后的“双文化”教育。
相同语言背景的人,在语言内涵和深层文化上面,却存在很大的差异。经过双文化教育的孩子,往往既能在西方话语环境中游刃有余,也能建立起强大的自我认同感。
《外滩画报》执行总编辑田健东博士
他们是如何培养双文化人才的?
胡敏教授:一个中国家庭如何教出“双文化”孩子?
新航道教育集团总裁兼校长胡敏教授不仅是国内的英语教育,作为家长,在如何培养“双文化人才”上颇有发言权。他的儿子在留美期间,六年攻读了4学位,学习5个专业,并以优异成绩成为麻省理工学院金融硕士毕业生,现就职于纽约世界500强企业,并擅长用“中国牌”融入美国圈子。
他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及育子经验出发,总结出在培养双文化人才中,家长和孩子需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1.为什么要留学?
2.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时候适合留学?
3.留学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1.为什么要留学?
留学不仅仅是因为国外大学好申请,也不仅仅为了开拓视野。在选择留学时,学生和家长要弄清楚三个点:
1.起点:要找到孩子的兴趣和志向。
2.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孩子无限潜能。美国高校给学生提供通识教育,在选课上有上千门甚至近万门课程可供每个学生自由选择,这些能够帮助学生挖掘个人潜能,鼓励他们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创造,帮助学生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
3.终点:培养社会工作能力。留学的终点是毕业之后走出校园,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国外,对学生来说,实习就是工作,要学会担当,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与同事协调等等,这都是对学生就业前的历练。
2.什么孩子适合留学?什么时候适合出国留学?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留学?
好孩子可以出国留学。好孩子的标准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德即指孩子在思想上的自强自立,有辨别是非和约束自我的能力;智即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与沟通能力;体可以理解为健康体魄和生活自理能力。有了这三个方面那么孩子出国留学会变得更。
什么时候适合出国留学?
1.少量“小大人”适合出国读高中。这样的孩子,应该是比较有主见的,比较成熟的“小大人”。但是这时候对绝大多数孩子不是节点。
2.高中毕业之后出去留学,这是时机。孩子高中毕业之后,心智就会比较成熟,比较有主见,并且完整的接受了中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这个时候出国读书,有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大胆地融进国外的世界,也不会迷失自己。
3.有的孩子高中毕业也不太适合出国留学,可以选择先在国内上一年大学,适应一阶段以后再出去。这也是双层收获,可以结识国内大学的同学,也有国外的同学,人脉更广。
4.最后一种是到国外去读研究生。这个阶段出去主要是开阔眼界,打下学术理论基础,但融入国外社会的挑战更大。
在不同的年龄段出国,收获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考虑的因素也是不一样的。
3.孩子出国留学的挑战是什么?
的挑战,是语言、文化问题。很多学生表面上是出国了,但是从未到达彼岸,因为他们根本无法融入真正的美国大学生活中。要想留学成功,英语就是一把利器,在国内就要把它磨锋利了!现在的国际人才必然是双文化人才,需要真正掌握两种语言和文化——中文和英语,这样才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
胡敏教授引用了自己的儿子在留学期间的深刻感悟,“出国之前,一定要狠下功夫学习英语,拔高英语能力,不要到了美国才学习英语,学习美国文化”!
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兼校长胡敏教授
龙梅校长:立足本土的中美合作学校,如何培养“双文化人才”?
1.如何从一个向往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成为一个如鱼在水的“老中国”?
上海七宝德怀特中学美方校长龙梅,是一个从美国到中国的“双文化人才”典范,她在中国待了20多年,不仅成为一个“老中国”,现在还为培养具有“双文化”素养的中国学生而努力。
龙梅校长,说着一口让中国人也佩服不已的标准普通话。她深有感触地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中文的历程。她大一才开始学习中文,学习中文并非是对语言本身感兴趣,让她着迷的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想要了解这些,必须要跟中国人接触和交流。这便是她学习中文的动力。在中国留学期间,为了学习中文,她不断突破语言、生活和文化差异的障碍。通过“织毛衣”向中国阿姨请教,进而展开与中国人的交流。她说,“要学会观察,去发现机会,并抓住机会。”
2.如何培养和发现学生的兴趣,引导其成为双文化人才?
对于这一主题,龙梅校长分享了两点,一是“在乎”,二是“合作”。
兴趣是从在乎出发的,只有在乎,才会愿意将时间投入进去。进而才能有目标,有计划。在上海七宝德怀特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很关注“在乎”的教育,形成学校的文化,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乎他们,让他们学会在乎。
同时,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希望成为双文化人才,现在就要开始培养合作精神。在国内教育、家庭背景相似的情况下都不能培养合作精神,出国后面临完全不同的群体,又谈何合作?又谈何跨文化人才?
上海七宝德怀特中学美方校长龙梅
深度对话
如胡敏教授与龙梅校长所言,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教育,好的教育就是回归到基本的东西。中美教育工作者,关注话题也越来越趋于一致。那么在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中,他们都有怎样的见解呢?
胡敏教授曾提出过目前留学生出国的四个障碍: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对于其中最关键的批判性思维,我们来看胡敏教授与龙梅校长如何解读:
龙梅校长:为什么强调批判性思维?它不仅仅是学习目标,为了考试和学分。批判性思维是解决问题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现在的世界发展很快,以后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无法预测的。只有掌握批判性思维,才能掌握搜索信息的能力,在哪里找到合理信息,怎么管理好时间。从而控制这些变化和信息,而不是被它们所控制。
胡敏教授:为什么中国要突出批判性思维?因为中国的教育大部分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或者期望你朝标准答案思考,中国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锻炼。突出这一点,是为了这让孩子开动脑筋,学会对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同意或否,说出自己的理由,并尝试去说服别人。这是锻炼孩子思维能力、呈现自己真实想法的过程。
家长与嘉宾热烈互动中
此外,上海七宝德怀特中学中方校长王芳、上海新航道学校董事兼执行校长张凡林以及来自文汇报、东方早报、外滩教育等沪上主流媒体的记者一同出席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主要嘉宾合影
从双语人才到双文化人才的转型,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要求和挑战。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家长和孩子能对这一趋势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清楚如何成为国际需要的人才。
当然,正如在论坛中上海新航道校长助理邓碧云所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国际高中择校、留学选择过程中,都要因人而异。对于仍然难以抉择的家长,可以带上孩子一起到新航道找邓老师及其团队咨询,我们会综合学生自己的想法、家长的想法,以及孩子的性格和能力等多种要素,帮助家长和孩子分析出选择。
如果您有什么疑问,欢迎通过微信与我们的专业老师互动!
免费领取最新剑桥雅思、TPO、SAT真题、百人留学备考群,名师答疑,助教监督,分享最新资讯,领取独家资料。
方法1:扫码添加新航道老师
微信号:shnc_2018
方法2:留下表单信息,老师会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1、如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请表明出处;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资料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速与新航道联系(电话:021-64380066),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客服热线电话:4008-125-888
总部:北京新航道教育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28-1号6层601 集团客服电话:400-097-9266
Copyright © www.xhd.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69206
ICP认证:京ICP备05069206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