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SAT是“美国高考”?
一直有人在说:把SAT说成是“美国高考”不准确。在美国叫“大学申请”,不是“高考”。SAT不过是一个标准化考试,其成绩只作为录取的参考。
这话在纸面上站得住。但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说:SAT确实和“高考”相当接近。
事实是什么?
如今美国有80%左右的大学在录取时要求学生提交SAT或与之竞争的另一个标准化考试ACT成绩。美国是个多元体制,各个大学在理论上说都是各自为政。不错,州立大学必须遵循州里的政策,但各州的制度也不同。没有统一的“高考”这么一回事。
但为什么80%的大学都要求申请者提交SAT或ACT呢?恐怕“高考”还是实际存在的。
当然,一些精英大学,如常青藤盟校和的文理学院,以及芝加哥、斯坦福、MIT、加州理工等等,会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包括SAT或ACT的成绩、高中成绩、推荐信、个人自述、作文、课外活动(包括运动成绩)、社区服务、以及其他各种业绩。当然,许多申请者还要接受面试。电视上曾有个实况报道:最后一轮,录取委员会的成员人手一份最后锁定的学生的档案,大家逐个讨论,各自摆出赞成或反对录取的观点,然后投票。这样选出来的学生,当然更靠谱儿。
但是,究竟有多少学校有足够的资源这样作?以大名鼎鼎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该校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研究大学排名中列第23,非常有竞争性。但2013年秋季接到 八万多封申请信。怎么处理?如果如同上文那样一份一份评估,一份就要花几个小时。学校怎么可能雇那么多人?这么能及时完成申请材料的审读和评定?
真正的录取程序如何?各校都守口如瓶,都摆出一副严肃认真地评估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样子。但是,可行性如何?大家凭常识就能判断。所以,一些在录取办公室里有过长期工作经验的人都承认:凭分数取人往往是不得已的惯例,至少是初选的重要工具。审读SAT或ACT的成绩及高中平均成绩,只需要几秒钟。“上线”的档案归类,进入下一轮的细致审查。没有“上线”的,其申请材料自然就遭到“就地正法”了。当然,什么是“上线”,初选的标准可能很宽,来自不同种族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的申请者,也有不同的“线”。这需要加上一些时间,但录取办公室必须压缩审读时间,否则到了三月还不知道录取谁为好。当然,比较好的学校,“上线”后对申请材料各方面还审读细致一些。一般的学校,则大大依靠分数作为参照。这不是因为分数更说明问题,而是分数在审读申请材料的流水线上最节省时间。一位在前七十名大学录取办公室工作的人亲口对我说:用分数筛选完后,我每封申请信只有一分钟时间,除非这一分钟发现惊人的东西。否则流程完不了。
当然,分数还分高中平均成绩和标准化考试成绩两种。对美国学生而言,高中平均成绩非常重要。但是,高中平均成绩有一个弱点,就是每个高中的打分标准相差太大,横向比较实在困难。此时,SAT这样的标准化考试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也怪不得许多美国学生为了SAT焦虑。
从1988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审判SAT》一书到2011年的《SAT战争》,美国教育界声讨SAT的著述汗牛充栋。称考试导致了录取的不公正,导致了学生们惶惶不可终日。不管这些著作的观念多么不同、是否经得起推敲,这些讨论至少说明了一个事实:SAT对大学录取来说至关重要,没有人敢掉以轻心。
对中国学生而言则更是如此。首先,中国学生留美,除了托福外,最重要的考试就是SAT。这个考试历史长,国际影响仍比ACT大。很少听说有中国学生考ACT的。第二,中国学生留美的申请作假已被火爆的中介机构职业化,美国大学的录取办公室心知肚明,故而审核中国学生主要还是看作假难度比较大的标准化考试成绩。第三,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往往以中国教育的概念解读美国的教育,留美时也拿出高考那种一本二本的精神,总觉得人家那里有个分数线,差几分上的学校就掉一个档次。他们往往对美国各大学的情况全凭排名做决定,认定排名第45的一定比第65的好一大截。而在他们看来,SAT成绩是1800还是1900,决定了是上第65还是第45。你跟他们说那所第65的可能比第45的学校好,他们打死也不相信。结果,SAT成绩几分的上下就被当作身家性命一样。可以说,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对SAT的重视,不亚于高考。即使SAT在美国不是高考,但在中国则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国高考”